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四、血管不通的罪魁祸首(4、血栓的调控机制)

血栓的形成——凝血机制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及血液中的其他成分,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由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完成,参与各连锁反应的所有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凝血系统。

血栓的溶解——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所形成的止血栓在完成止血使命后,会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通畅,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纤维蛋白溶解指血液凝固所形成的纤维蛋白被重新分能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纤溶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抗凝血系统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Ⅲ能与凝血酶原以及因子VII、IXa、Xa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肝素能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还能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系统失衡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随年龄增长时间缩短,说明凝血功能指标升高。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血浆FIB已被视为与胆周醇一样重要的危险因素,它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增加内皮通透性,加大血液的黏滞度。

三大系统的动态平衡

血液中存在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抗凝血系统。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抗凝血系统抑制血栓形成,纤溶系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并兼具抗凝血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地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但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又能不断地将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溶解;同时,已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断地被单核吞细胞系统所吞噬。这种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系统,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